沙龙会平台信息简报(第五十二期)
沙龙会平台:2023-06-13行业复苏势头强劲 假日市场平稳有序
——2023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2.7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
2023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全国假日市场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丰富。“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部启动“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月活动,推出各类文化和旅游公益惠民措施。开展以“春暖花开 我要旅游”为主题的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周活动,满足大家假期多层次消费需求。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继续免费开放,积极探索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开展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国共举办广场舞、群众歌咏、“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约4.75万场,参与人数约1.66亿人次。全国1.28万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86%,除北方部分省份因季节性原因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景区实现“应开尽开”。全国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11万场次,票房收入15.19亿元,观演人数约865.49万人次。各地也加大了假日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力度,北京举办首届博物馆活动月,广东举办166项重点文化旅游活动,贵州黔南州荔波漳江景区推出“民族服饰+山水”创意展演,上海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人民总理周恩来”展览,山西太原和晋中共同发布“锦绣太原 家国晋中”六大主题12条精品旅游线路,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开启实景科普剧本游“山海秘境”。
惠民措施助燃文化和旅游消费。各地结合“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月活动,相继推出文化和旅游系列惠民活动,实行景区门票减免或打折,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等措施。江苏开展“苏新消费·夏夜生活”夏季购物节活动,发放1.7亿元惠民消费券及55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重庆举办第八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携手平台推出文化和旅游消费券。同时,各地积极营造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提升游客满意度和获得感。山东淄博推出烧烤专列、免费停车等优惠措施,吸引游客到访。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采取提前开园、常态化开放夜长城等举措,迎接客流高峰。福建武夷山在各景点加派专人疏导秩序,加强观光车调度管理,优化游客出行体验。苏州、郑州、上海、北京、成都、重庆等热门城市为留住游客也各显身手,推出本地市民让桥让路、打卡点配置充电宝、轨道交通延时收班、行李储存柜、志愿者服务亭等温馨服务,让游客充分感受假日出行的美好。
文化和旅游融合特征更加明显。“五一”假期,文博看展、文化演艺、国风国潮热成为旅游新风尚,“旅行+演艺”“旅行+看展”“旅行+刷博物馆”受到市场青睐,各地相继推出看展式社交、国风汉服、围炉煮茶、音乐雅集等活动,演唱会、音乐节所在地周边的酒店预订量同比升高,旅游在周边消费场景的溢出效应愈发明显。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博物院等文化地标热度不减。烟台迷笛音乐节、北京草莓音乐节门票基本售罄。丽江举办简单假日生活节,打造“音乐+文旅+生活方式”的全新范本。武夷山推出闽越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探源线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哈尔滨极地公园吸引1000多名小学生参与沉浸式海洋课堂。成都沉浸式大熊猫义工研学体验、三星堆考古研学、川剧变脸非遗研学、青岛海洋军事展览馆爱国主义研学、天津海洋博物馆科普研学、西溪湿地农业研学等项目丰富多彩。
跨省中长线游、周边游和热点景区高位运行。“五一”假期,全国旅游出游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出行距离和消费活跃度创下历史新高,游客出游半径和目的地游憩半径双提升,300公里以上的跨市、跨省游热度明显走高。国内传统热点旅游目的地城市北京、杭州、大理、厦门热度不减,重庆、长沙、淄博等网红城市,长兴、仙居等小众目的地备受关注,亲子玩乐、非遗、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受到青睐。根据数据监测,4月28日18时至5月3日6时,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7768.6万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6.39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114.5%。其中,上海南京西路、南京秦淮河—夫子庙片区、泰安泰山秀城、长沙五一商圈、成都春熙路大慈坊、南宁三街两巷、西安城墙景区等多个集聚区“五一”假期累计夜间客流量均已超100万人次。
【文章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五一”假期重庆旅游市场强势复苏
据不完全统计,纳入“五一”假期重点监测的重庆市120家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达641.2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7.2%,与2019年同比增长17.9%。过夜游客累计接待人数为143.89万人次,同比增长69.5%,恢复到2019年的108.3%。
都市旅游火爆:磁器口古镇接待游客73.79万人次、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接待游客51.91万人次。
5A景区仍是跨省游、团队游首选:武隆喀斯特旅游区接待游客35.21万人次,黔江濯水景区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接待游客10.74万人次,南川金佛山接待游客8.47万人次,江津四面山接待游客7.31万人次,万盛黑山谷接待游客6.64万人次,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接待游客2.66万人次。
主题乐园类景区受众多年轻群体和亲子家庭喜爱:美心红酒小镇累计接待游客56万人次,重庆动物园接待游客26.64万人次,重庆欢乐谷接待游客12.49万人次。
历史文化类受青睐:歌乐山烈士陵园接待游客13.75万人次,三峡博物馆接待游客7.82万人次,大足石刻接待游客6.42万人次。
重庆美术馆推出《翰墨履痕——冯远艺术展》《首届重庆都市艺术节工艺美术及非遗捐赠作品展》《何跃全景陶雕作品展》《“匠心独韵 文创好礼”文创展》等4个主题展,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
五一”假期,全市43家公共图书馆、41家文化馆推行免费开放和延时服务,并提供内容丰富的线上服务,到馆人数110.12万人次,线上服务65.05万人次。
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提升旅游消费水平和能力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部署安排,加强长江旅游高质量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消费水平和能力,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推出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
(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A-w_c1sZY1ASnSLPn0Cq0g查看全文)
大美春光在路上
——文旅部官方推介!重庆4条线路上榜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大美春光在路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52条。
此次发布的线路是2023年“乡村四时好风光”品牌线路的第一期,以交旅融合、春和景明、乡村新体验等主题线路为主要推荐内容。其中,重庆有4条线路入选,分别是:
重庆·美丽乡村 品巴蜀文化乡村游
重庆·水墨画廊 汉丰湖休闲之旅
重庆·三峡田园观光之旅
重庆·乡村生态休闲赏花之旅
【文章来源:重庆发布】
2022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5月5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科技与大数据处发布了2022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点击2022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查看全文)
全面实施数字文旅建设行动计划
——重庆数字文旅建设按下“快进键”
WiFi探针、热力地图、客流统计摄像头……5月5日,在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技术人员忙着升级景区智慧文旅系统,一系列“黑科技”被安装到关键节点位置。
“洪崖洞景区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5天时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并精准科学地作出了分时段限流、封桥等措施,智慧文旅系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洪崖洞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张奇称。
前不久,我市召开数字重庆建设大会,对重庆数字化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
“我们既是数字化建设的受益者,也是践行者。”张奇介绍,洪崖洞在原有“智慧景区”系统的基础上,全面升级景区智慧文旅系统,以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景区影响力及旅游服务质量、体验质量。
“该升级系统对景区的数字化运用作出了诸多创新,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先进性和可复制性,预计今年内投入运营。”承担洪崖洞智慧文旅系统升级项目的长嘉文旅公司运营总监王飞表示。
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基础层建设、感知层建设、数据层建设和应用层建设,包括景区全域管控大平台、景区大数据中心、安全管控体系、运营管理体系、游客服务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以游客服务体系为例,不仅可为游客提供预约停车、导游导览、信息发布等,还将提供机器人服务、智慧步道服务等,可谓未来感、科技感十足。
洪崖洞的数字建设,是我市扎实推进数字文旅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数字化广泛应用于我市各地文旅场所。如,大足石刻的数字旅游系统,将历史悠久的石刻和光影雷达互动、3D数字图书馆、MR交互等数字新技术融合起来,让游客随时随地“云游”大足石刻;武陵山智慧旅游信息平台,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GIS、软件系统集成等多项技术,将文旅数据采集和治理、视频监控汇集、互联网数据汇聚、游客公共服务等集成融为一体,集资源展示、数据监测、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身;“一机游武隆”平台,通过个性线路定制、达人推荐、智能定制、智能导览等功能,为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行程规划、产品预订、游记分享、特色电商购买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智能化服务。
“数字文旅建设是文旅行业发展的方向。”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全面实施数字文旅建设行动计划,包括推进智慧文旅广电云建设、完善文化旅游数据发布机制、积极推进成渝两地文化旅游政务数据共享、推进文献数字化建设、推进示范区文化馆数字建设、完成应急广播系统市级平台建设等,着力提升全市文化旅游数字资源应用水平。
【文章来源:人民网】
世卫组织:新冠疫情不再构成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当地时间5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除2020年1月30日拉响的最高级别警报。
谭德塞当天在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过去一年多以来,疫情呈下降趋势,人群在接种疫苗和感染后免疫力增强,死亡率下降,卫生系统压力得到缓解。“这一趋势使大多数国家恢复了疫情之前的生活。因此,我满怀希望地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谭德塞表示,各国是时候将防控新冠疫情从应急模式过渡到与管理其他传染病一样的阶段了。他同时强调,这不意味着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健康威胁,出现新变种的风险仍然存在。
谭德塞说,自世卫组织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全球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近700万例死亡病例,而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达2000万。他表示,新冠疫情不仅仅是一场健康危机,它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暴露了世界的严重不平等。
谭德塞表示,这既是值得庆祝的时刻,也是值得反思的时刻。他向医护人员、疫苗研发人员、各国政府以及为保护自己和彼此安全作出努力的每一个人表示感谢。他说,新冠疫情在世界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这些伤疤必须作为一种永久性的警示,提醒人们吸取这些教训,并将这种痛苦转化为有意义和持久的改变。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